\歡迎蒞臨/ 布杜瓦佛學會(聯合NPO) 全球資訊網
祂的到來,讓佛法重新回到清澈的本質
在西元 11 世紀,世界的邊緣有一道光亮正在被點燃。
那道光,就是印度大智者 阿帝夏大尊者(Atisha Dipamkara Shrijnana)。
王子出生的他自幼聰慧仁厚、博通各種知識,之後主要走向跟隨佛陀的腳步出家利眾。
尊者一生學習了七十多位上師的法教,通達大乘、聞聲、密乘的典籍,成為具有圓滿傳承的眾生明燈。
晚年,他翻越西喜馬拉雅,用無比的慈悲與柔軟的語言,重建西藏佛教的清淨傳承而建立嘎檔派,留下《菩提道燈論》等重要經論,成為後輩修學的核心。
他有很多典範值得學習,能解決許多問題,例如他示現了「慈悲沒有敵人」的力量。
阿帝夏每日慈祥無怒,是菩提心行者最完美的示範。
更重要的是:
我們已經錯過釋迦牟尼佛,也錯過阿帝夏親身教導的年代。
現在不能再錯過。
雖然尊者與佛陀已示現離世,
但他們的教法、加持、傳承都仍然存在。
若我們不主動學習、精進修行,就會再一次在生命中將寶貴的機會錯過。
透過正確的方法——
聽聞、思惟、修持、發菩提心——
我們仍能與尊者連結,持續成長。
我們特別策劃了一系列 阿帝夏傳咒音集(Atisha Chant Collection),
以咒音、曼陀羅風格、Lo-Fi、冥想音樂等方式,
讓修行者能在忙碌的世界裡,
藉由聲音重新與尊者的慈悲、智慧與加持相連。
例如:
431 Hz Silent Radiance – 以寂靜開啟清明與穩定
Atisha Himalaya Trip – 感受尊者翻越高山的勇氣與毅力
13 Umbrellas – 觀想尊者於印度降伏外道、護持佛法的辯才智慧
King’s Hymn to Atisha – 體會國王迎請阿帝夏的純淨信心與感念法恩
以及多首現代與傳統融匯的讚頌與冥想歌曲。
每一首,都可作為修行的入口:
安定心、增長慈悲、提起勇氣、回憶法恩、發起菩提心。
►每首歌的故事與憶念建議:(展開閱讀)
1️⃣ Atisha Awareness | Om Maha Guru Dipamkara Atisha Svaha
阿帝夏覺知智慧
Atisha Awareness mantra 可助平靜冥想,並與淨土連結。
阿帝夏大尊者(982-1054)是阿彌陀佛化身,也是賢劫第六尊佛。
尊者以「絕倫熱忱之心」聞名,被稱為「阿帝夏」。這份熱忱源自對佛法深刻體悟,是菩提心的重要特質之一。透過這種智慧與定力的抉擇,行者不僅能成就世間的事務,也能超越日常生活的障礙與迷惑。
2️⃣Potowa Temple Atisha Chant | Om Maha Guru Dipamkara Atisha Svaha
布杜瓦寺阿帝夏傳承之聲
Potowa Temple Atisha Chant 是為平靜冥想並與淨土連結而設的音樂。
布杜瓦(Potowa)大善友(1027-1105)為嘎檔派第三任教主,開創嘎檔典籍派,為文殊及十六羅漢中的因陀羅尊者的化生,也是賢劫第十尊佛。
布杜瓦大善友為藏傳佛教學院制度的主要創立者,弘揚《菩提道燈論》與嘎檔六論,培育出眾多學僧,對佛教弘揚具有卓越的勇氣、智慧與菩提心。
3️⃣ Sacred Healing Chants 🎶 Om Maha Guru Dipamkara Atisha Svaha | Nepali Folk Style
阿帝夏聖療心咒
Om Maha Guru Dipamkara Atisha Svaha
這首咒音音樂以尼泊爾民俗風格呈現,是連結心靈與尊者護佑的音聲修持。
Mantra Explanation (English):
Om — the sound of virtue and auspiciousness, invoking blessings.
Maha — signifies greatness and vastness.
Guru — the master, the spiritual teacher.
Dipam — the oil lamp, symbol of light and wisdom.
Kara — to make, to enact, or to bring forth.
Atisha — the supreme and rare teacher, Venerable Atīśa.
Svaha — the establishment in one’s own continuum; the dedication of all virtues; or the meaning of complete stability and fulfillment.
求上師速速庇祐愛護加持,請持「阿帝夏大尊者咒」
心咒釋義(中文白話):
Om —— 象徵圓滿與吉祥,開啟一切善緣。
Maha —— 表示偉大、廣闊無邊。
Guru —— 指引我們的上師與精神導師。
Dipam —— 油燈,照亮黑暗,象徵智慧之光。
Kara —— 意為「成就、帶來」,讓智慧顯現。
Atisha —— 最尊貴、稀有的導師——阿底夏尊者。
Svaha —— 安住於自心本源,將一切功德迴向,圓滿而堅固。
4️⃣ 431 Hz Silent Radiance | Atisha Mantra
寂靜的光輝-阿帝夏心咒
這首心咒音樂使用 431 Hz 頻率,431 Hz 被視為平衡與光明的頻率,幫助釋放壓力、恢復能量並喚醒清明。
一些印藏學者將「阿帝夏」譯為「至極安靜」,表達尊者每日示現慈祥而無怒的形象。
這首心咒音樂的輕聲咒音與 431 Hz 頻率,能自然協助心境穩定,讓人專注於當下,減少雜念。同時,它有助釋放壓力與負面情緒,讓心靈恢復能量與安寧,喚醒內在的清明與智慧,使心更加柔軟、明亮。聆聽此曲時可以憶念尊者的平等與慈悲,體會「慈悲沒有敵人,有堅固的菩提心的人是沒有敵人的,何況會生起憤怒?」將這種心境融入自身修行,讓內心更安定且無懼。
5️⃣ Atisha Meditation Chant
阿帝夏止觀心咒
這首止觀心咒呈現尊者止觀成就的不可思議力量。
阿帝夏尊者的神通廣大,不僅能解決眼前問題,也能護持千里之外的弟子。此咒音適合靜坐冥想或修持止觀法門。
6️⃣ 13 Umbrellas
十三傘:尊者的辯才與勝幢
阿帝夏尊者辯才無礙,護持佛教,在印度弘法時,屢次與外道辯論而勝。
甚至曾降伏擁有十三把傘的外道,令其皈依佛教並將傘供養尊者。
尊者在各地建立寺院,並以類似基金會的制度管理,負責弘法傳承而不自私占有,體現承擔與守護佛法的精神。
7️⃣Atisha Himalaya Trip | Om Maha Guru Dipamkara Atisha Svaha
阿帝夏喜馬拉雅之旅
Atisha Himalaya Trip 是為平靜冥想並連結極樂世界而設。
尊者在約59歲時,毅然從印度翻越西喜馬拉雅山到西藏弘法,並於1042年撰寫《菩提道燈論》,開創嘎檔派。
在當時沒有飛機的年代,耳順之年仍踏上艱辛旅程,充分彰顯尊者布施生命、勇氣與菩提心的精神。
8️⃣ Amazing Atisha
阿帝夏:超勝的旅程
「阿帝夏」為藏王菩提光賜予的尊稱,意涵「特別殊勝、拔萃、翹楚」,源於尊者三百一十項殊勝事蹟。
印度時期:尊者生於富裕王族,天資聰慧、文武雙全、通曉五明,兼具財權與善行。出生即能親見度母,年幼時已熟悉大小乘、各部派教法。
出家後:26歲出家,專心修學菩提心與諸法、弘揚佛教、照顧寺院。
西藏弘法時期:提出三士道次第,撰寫《菩提道燈論》,扼要攝集佛語、見行純淨,尤其在菩提心教導中融合三大車(深見、廣行、取驗加持)。尊者特別強調業果,認為見本尊、修神通雖殊勝,但對業果生起信心更為重要。融會顯密,重振戒律,指導行者正確次第修習,避免顯密混淆。
尊者事蹟可參考《三十頌讚論》或《即刻成諸事論》,憶念上師的事蹟是修行者寶貴的修行明燈與加持來源。
9️⃣ Tara's Hymn to Atisha Lo-Fi
阿帝夏之頌:度母的守護
度母預言並守護尊者的弘法之途,自尊者出生起一直護持其一生。
度母也承諾護持嘎檔派弟子,至今仍不間斷。尤其在末法時期,這份守護為行者帶來信心與安定。
🔟 King's Hymn to Atisha Lo-Fi
阿帝夏之頌:國王的祈願
老西藏國王慧光(965-1036)即使被囚禁,也寧可捨去生命,將所有贖身的黃金用來祈請阿帝夏尊者來西藏弘法。繼任的年輕藏王菩提光(1004-1084)以毅力與智慧克服種種障礙,最終完成迎請尊者的任務,促成西藏佛教清淨傳承。聆聽這首音樂時,可以憶念藏王的虔誠心與堅定行動,體會感念法恩的重要。這份感恩與敬意,不僅是回應他人善行的心,也是菩提心修行者不可或缺的實踐之門,引導我們在日常生活與修行中,培養恆常感恩、行菩提心、廣結善緣的力量。
1️⃣1️⃣ Heritage Hymn
阿帝夏之頌:清淨傳承與依靠
現今的追隨者仍然可以清晰感受到阿帝夏尊者的護佑與加持,尊者的轉世再來人也伴隨我們,作為善知識,持續引導修行。然而,我們已經錯過了釋迦牟尼佛,也曾錯過阿帝夏尊者的教導,現在絕不能再錯過。雖然他們的加持與智慧仍在,但若不主動學習、認真修行,我們依然會錯過成長的機會。即使尊者已示現離世,只要透過正確的方法,我們仍可與其連結,持續獲得加持與進步。然而,最終的成就仍需依靠自己的主動努力與精進。聆聽這首音樂時,可觀想尊者的護佑,並提醒自己以積極的態度承接教導,將慈悲與智慧轉化為日常修行的動力。
►更多音樂:📹影音藏:YT咒音🎵
適合想以「讚頌與觀修」方式接近佛法、快速連結阿帝夏尊者的人。
內容簡潔卻力量深遠,透過頌詞即可感受、共振到尊者的虔誠與智慧。
紀載108件阿帝夏大事件,由故事瞭解可以向尊者學習那些風格,幫助我們面對煩惱、建立清淨動機、調整人生方向。
是日常生活中實用、貼近心性的修行指南。
►論典閱讀、下載入口:《嘎檔文集12冊》PDF檔(請看檔案的第26.篇、第27.篇)
阿帝夏尊者的一生,象徵著:
以慈悲為舟、以智慧為燈、以菩提心走向一切眾生的道路。
透過音樂、透過閱讀、透過內心的一份願力,
你也能在今日的生活中,重新點亮屬於自己的「菩提道燈」。
願你在每一次聆聽、每一次閱讀、每一次呼吸之間,
都更接近尊者所示現的那份清淨、柔軟與無懼的慈悲。
以下...文長慎入
阿帝夏大尊者在宋太宗即位的第七年(982)一月八日上午八點出生於東印度的孟加拉國,就法王的《二一O集》相關部份我們可以知道,尊者家境富饒的情況[1]以及他才智甚高的情形。比如說,阿帝夏大尊者在一歲半時,往全蓮美寺的路上,看到路旁的圍觀者非常之多,於是問他的父親善之德:「這些人民是誰擁有的?」父母親回答他:「都是你的人民。」年僅十八個月的阿帝夏於是發願:「願此諸人,悉皆如我,常生王家,富樂自在。」在寺中禮敬三寶時,尊者讚嘆而發願道:「我得暇滿人王身,諸根無過隨三寶,常敬頂戴三寶尊,自今永為歸依處。」又說:「惟願我等生生世中,恒常供養三寶尊,承事僧眾宣正法,除煩惱言得自在。[2]」並看著父母在發願道:「世世不被家法縛,處僧伽中獲法樂,無慢供養三寶尊,悲心觀照諸有情。」過去上師講解傳記時,就讚嘆到:「十八個月就能夠以偈頌做這樣的回答,想想那時的我們除了吃棒棒糖之外還會做什麼呢?」三歲的阿帝夏大尊者,算數字書都學完了,六歲就能夠分辨內外的正邪教法,在十歲前尊者時常皈依三稀勝(三寶),守持齋戒,幫助貧乏者,讀誦經論,祈禱本尊等,一切大成就者所有良好的行為皆能夠擔荷無餘。
這樣智勇雙全的小孩,父母親當然是倍加疼愛,尊者自小發願「不被家法縛」而能在「僧伽中獲法樂」,就成了父母最擔憂的部分。上師在講解此處時也提到尊者的父母擔心小孩真的會出家,諸王臣獻供了二十一位童女,他國公主亦有二十五位,日日與王子(阿帝夏)玩耍。這些裝飾美麗的公主、貴婦在音樂的幫助下,更顯的優美,尊者於是示現入迷而升起貪念。度母變化作童女以歌曲讚頌來幫助尊者:「具有福報者莫貪溺於情愛中,若沉迷慾望如同大象踩入沼澤,將一陷而不可自拔。在過去五百五十二輩子裡,都是持著清淨戒律的比丘身,所以應當像天鵝游入蓮花湖般,不受干擾而出家。[3]」王子得到教導後,以釋迦摩勝者過去捨棄王位及六萬妃女而成為醒盛(佛陀)的例子,來答覆度母今生必會好好的依止善知識來修學正法。後來在勝敵婆羅門處得到了出離心的教法,並請尊者去尋找他累世的師長-菩提賢論師。王子於是回到宮中取了許多金銀珠寶,到印度的拿蘭達寺供養菩提賢大師,得到很多發心的教授。菩提賢大師亦請阿帝夏到拿蘭達的北方,同樣是累世為他的上師-大理之杜鵑前求法。在大理之杜鵑上師前,阿帝夏得到教授證得「加行道」,大理之杜鵑讚嘆尊者的功德後,請其到黑山之南方找尋小理之杜鵑[4]以請求「發心教授」及「出離教授」等等。
小理之杜鵑聞知尊者來意後,告訴他王位的過患,並要其返家觀察再來。王子聽聞教法後,急得返回國中,父母見到王子歡喜難言的模樣,好奇的問他到何處又發生了什麼好事?王子將得到的教導說給父母並乞求准許他出家。父母於是告訴他:「若要襄助勝教(佛教),應當以國王身分,這樣權勢較大。」但是王子認為,當國王能做的是行政方面,對於勝法上的幫助是有限的,父母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暫時准許了這件事。尊者於是準備飲食供具,從小理之杜鵑得到發心教導後依其交付,再到黑山寺找尋獲得金剛走空母授記的持惡星隱[5]上師。從持惡星隱上師前求到完整的授權(指包含了瓶權、祕密權、智慧權、詞權),得密號為:慧祕密之金剛。也就是說,阿帝夏大尊者在二十一歲前對於內外道共同的學問(聲、究詞、造、養明)非常的通達,並且在二十九歲前在許多已得到成就的上師足下,學習密法。就上師講解簡單的比喻來說,在各個佛法支派最高的成就者前,阿帝夏大尊者不但都學習過,還非常的了解,也因此他的心中生起了:「於密讚為我乃善巧」的想法。然種敦巴大師說過:「我慢高山不出德水」,再怎樣都不可以生起這樣的慢心。於是在夢中,走空母問尊者:「你是密法的善巧者嗎?」尊者回答:「是!」走空母因而取一續問:「你知道這儀軌嗎?」尊者回答:「沒有見過。」這樣反覆好幾次後,走空母說:「如此來說你就是慢心太過了,在人世間的密法就如同一毛般的稀少。」從而摧毀了尊者的慢心。
從二十一歲到二十九歲的時間,尊者學習四續部(事部、行部、猷釓部、無上猷釓部)種種的權、語及口訣,見到許多的本尊而升起想要以密法修得成就時。尊者的許多上師及本尊以直接、間接或者夢的方式,鼓勵尊者出家,並授記他將來會有許多弟子,能夠對佛教有大利益。如:尊者有一次在夢裡,見到釋迦摩越具除[6]與許多的集善(僧眾)食用午餐,而尊者自己也坐在其中,此時越具除(世尊)看著尊者問:「人為何貪下面而不出家耶?」於是,阿帝夏大尊者決定出家,到屬於大多部派的住睿智寺,在大持調堅處(舊譯為持律上座)護戒大學官足下出家,法號為迪巴嘎拉矽利嘉拿(德作油燈慧)。並跟著護法上師以十二年的時間學習《大說支論》(舊譯為《大毗婆沙論》),對於佛教十八部派的微細程序,如吃飯等儀軌都通達,加以三次打敗外道,成為當時印度佛教的中心領袖。至於菩提心的教授,阿帝夏尊者以十三月航行的時間,到達金洲(有一說此地為今天印尼的蘇門答臘),在金洲上師前以十二年的時間學習了自他交換的菩提心,且得到金洲上師幼時撿到的釋迦摩勝者的金像,意以扶尊者為教主的緣起。
也因此,在印度勝教(佛教)有重大影響力的阿帝夏尊者並沒有答應藏王慧光所託的精進師子的初次請求而到達西藏。然面對西藏當時混亂的佛教,慧光國王重新的尋找黃金準備再次的迎請。在找尋黃金的過程中,外道迦羅國王擔心一旦迎請了阿帝夏尊者將會影響他所信仰的宗教,於是將慧光國王抓進牢中。西藏繼任的菩提光大王,欲整兵到迦羅國時,發現其國兵力很強,若再次重新整軍出發,可能會造成許多生命的死亡,因而想利用條件贖回。當時對方開了兩種條件:「改信我的宗教,我還會重賞你們,要不就拿與慧光王等重的黃金還換。」菩提光大王於是遍尋黃金,但差一顆頭的重量,試求迦羅國王時,他仍堅持要等重黃金才放人。菩提光王請慧光大王思索這是往昔惡果的道理,並請他忍耐欲尋找更多黃金時,慧光國王回答:「我已經知道你關愛我的心,然我已經老了,無始以來未曾為法付出生命,這些黃金全拿去迎請阿帝夏尊者吧。由而希望尊者不違背我所願,能夠來西藏宏法,並慈悲的加持,令我未來定能遇到尊者。」菩提光國王回到西藏,聽到慧光國王已去世的消息後,便專心準備迎請阿帝夏尊者的事宜。當時菩提光國王恭敬的供養拿促譯師,並奉上七百兩黃金,說到眼淚流下的懇請譯師務必請回尊者,拿促譯師便偕五至六人至印度歷盡萬苦的請回阿帝夏大尊者。
阿帝夏大尊者在六十歲(1042)抵達西藏,並令國王菩提光及各個行者滿足心中所欲,而住在王宮的六個月又十八日期間,寫下了著名的《菩提道燈論》,將勝教重新的整頓,去除摻雜外道的邪法,令沒落的勝教重新興盛,已經興盛的勝教更加的廣宏,並且如同度母授記般,在西藏廣作一切利益,令一切具心滿足心中所欲,至七十二歲時(1054)九月十八日上午六點示現全離憂。[7]
[1] 家境富饒的情形,如同拿促大譯師寫的《八十讚》中提到的:「於東方薩呼勝境,彼中具有大城市,乃毘嘎瑪布,於彼中央皇宮乃,至極寬廣之宮殿,名為具金之勝幢,受報權勢及經濟,乃如黑標東國王,彼境王為善之德,后為美婦具光芒,乾坤二具三王子,名為蓮花之精華、月之精華德精華。蓮花之精華王子,有五妃及九兒子,子之長者為福德,於現之時名稱為,達拿矽利大巧者。最小子德之精華,乃毘拉栴檀乞善,中兒子月之精華,乃現時至尊上師」及「成為族中最勝者,汝乃出生於王族,所有以傲慢醉者,亦以首拜汝足蓮」也就是說當時尊者國家的權勢及經濟猶如中國最勝強時期的唐朝,並且皇宮之頂是以黃金打造的,而尊者即國王善之德與后具光芒的第二個兒子月之精華。在這樣的身分及家庭出生,即使是喝醉酒的狂妄之人,見到阿帝夏大尊者也會恭敬的禮拜。
[2] 案上師解釋為:(阿帝夏尊者)希望生生世世能夠不間斷的承事三寶,並且能夠宣說正法,以除掉具心煩惱的法語,令其得到自在。
[3] 此處是意語就上師過去講法的「好好地守護戒律」等,直接翻譯的,也許有錯誤的地方,所以在這裡附上原文:「獨天具份者莫貪莫貪,如象沉溺於蘆葦園般,勇士汝若溺於此欲泥,豈不是成為毀具戒衣?經過於五百五十二生,大學者清淨乞善之身,而如天鵝入蓮花湖般,汝乃於此生成來甚嘉。」
[4] 依照《嘎檔文集第110冊》頁8注釋,可知小理之杜鵑即阿瓦讀帝巴(中文譯為:棄諸者),時尊者十九歲拜彼為上師。所以《阿帝夏尊者傳》、《菩提道次第廣論師師相承傳‧至尊怙主阿帝夏尊者的歷史》所提到的「阿縛都帝」、「阿嚩都帝」只是就音翻譯用字不同而已。
[5]持惡星隱:持惡星秘密。Rahula-gupta。拉呼旯-咕巴搭。以《阿帝夏尊者傳》、《菩提道次第廣論師師相承傳‧至尊怙主阿帝夏尊者的歷史》所提到的「羅侯羅笈多」、「惹呼那姑巴達(羅睺羅毱多)」只是就音翻譯用字不同而已。
[6] 案上師的講解,越具除即漢譯經文中:「薄伽梵」、「薄伽伐帝」、「世尊」,「薄伽伐帝」是音譯,「世尊」這樣的漢譯不完全。「薄伽伐帝」應為越具除,也就是說具六德(稀有、無垢、莊嚴、勢力、最勝、不變)除四魔(天子魔、煩惱魔、蘊魔、死魔)是醒盛(佛陀)的十種名號之一。
[7] 離憂:即過去音譯的「涅槃」,意即「離憂」,依上師講授,意指離開有憂愁的輪迴。而小乘的聞聲乘與中乘的自醒盛(獨覺)雖然都有離開輪迴的寂靜,但是不完全。依上師過去所講授的,終究境要以醒盛位為全離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