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布施 / 和合

「慈布施」和「和合」有什麼關係?

慈布施的方法很多,但有鑑於末法時期之各種怪象,因此特別提倡「和合」的概念,希望現今大眾能更容易得到正見並且實修,並且讓佛教長久住世、正法興盛。

和合的意義與作為:

1. 改變自己,而讓自己融於大眾,而共修一切善法。

(非是要求別人配合自己,也不是一堆有陵有角的石頭硬放在一個罐子裏依然不相融、各個堅持自我,而是要如水乳交融般)

2. 依著團結力量大、因果力量強的道理,速積一切福慧、速消一切惡業。

3. 標準是依佛所制之戒、僧制之律,遵循四依法。

六和敬/六和合:

相處上、見解上、生活上等各方面的共識與實踐,包含「理和」與「事和」。

第一、見和同解:建立共識。大家的思想、見解要有共識,例如有共同的目標:我們是非營利的、相處在一起是為了增長福慧。

第二、戒和同修:即公約規矩前人人平等。首先認同對於公約是以戒律為基礎、制定的方式也是依循世尊教導之戒學的方式,而非誰可以任意自創、或直接按照世間某國家或某企業的辦法,並且在此規矩前人人平等、沒有特權。

第三、利和同均:即食衣住行等受用是共同受用平均持有。例如飲食類每人受用的食量即是符合一人所受用的量,不會因為職位高低而多給食物,一方面符應戒律不可儲存食物;再例如住房的使用該是寮房類的分配亦是一人只需一間即是一間,不會因為職位高低而可以多用幾間,除非是職務上的需要,那也是因為職務上的用途而分配更多空間給與法務使用,例如開會、製作朵瑪、收納法務用品等,非為個人生活起居使用;總之無有私有的額外資具,皆由常住所有,可以使用也因戒律所允或所謂法務所需,亦非僅因職位高低或名望而安排。以此身無分文卻可廣行菩薩道,並且若無常來時也容易安心往生無有罣礙,總之好處甚多。

第四、意和同悅:即情緒心意的和諧。大家在這團體雖然可能互相提出缺點,但要保有有禮貌、有威儀、相互尊重的原則,要重視和諧的氣氛、讓大家有好心情的情境,不可以因為認「因為為大家都是來修的阿」,所以要對方修安忍、要對方懺悔」,因此自己態度差、得理不饒人、咄咄逼人等,要注重:(具心)於法喜充滿的心緒下才能福慧增長、惡業消除。

第五、口和無諍:即有效的溝通。大眾相處一定會有不同的意見,但又沒有心通之前,因此必須要有有效的溝通方能塑造其他和敬。團體中極應避免爭論、吵架、傲慢、漫不經心、個人發洩情緒等無效的對話,應注重禮貌、謙和態度、多說請謝謝不客氣等用詞,人人皆認知有效的溝通的重要且要努力學習有效的溝通的方法、精進不斷的提升溝通能力,以此除了能提升道場內部的和諧與共榮,亦可幫助度眾的效力。

第六、身和同住:即樂於共住。唯共住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進而改進,改進自己是修行人的本分,所以無論僧俗之行者皆應樂於共住。否則,自己一人生活或與人共處像是上班打招呼然後各做各的事情,如此很難發現自己根深蒂固的惡習,因此一般人若不共住則很難提升自己的道行。因此若欲真想好好修行、提升自己、速得成就則應歡喜共住,明瞭共住是非常好的具有大智慧的解脫法門。

我們現在能做什麼慈布施?

的基本意義是給樂,所以要行慈佈施就是要想辦法給眾生樂


1. 昇華自己、實際改變自己的身語意而非只修表面,我們的改變身邊的人都看得到,這就是最好的弘法廣告,眾生因此得度、入道,就是我們給他最好的樂、生生世世的樂、乃至能完全離苦的大樂。

就是要好好修心修一個好的心(菩提心),這也是嘎檔派的最重要的精華!

尤其,如開山導師--依尊第十七世布杜瓦仁波切常說:不要來道場打公關啊!就是因為觀察到有些人來道場是來做生意、有的來散心雜話、有的來追偶像、有的來吃佛祖的軟飯,所以做出深切的提醒。

延伸:

(1) 時時警醒自己不要造惡境,例如,不搞小圈子(要離親疏)、不串寮、不閒話浪費時間、不沒事傳遞私人訊息(因為私訊就像私下講電話、傳簡訊,小心"日久生情")。

(2) 時時用心.用智慧造「善境」,例如,要習慣恭敬地請問大眾意見或回報處理進度,而讓大家放心、安心、感到被尊重。


2. 用心了解正確傳遞學會的各項活動.課程.報名的辦法,不可人云亦云道聽塗說;並且積極參與,這就是對學會最大的肯定與鼓勵

例如:

(1)本會目前報名、詢問窗口是統一由LINE官方帳號作業,就請大家配合學習、配合執行,有新進人員來詢問如何報名,也正確引導他找這個窗口報名,也因此讓學會法務順利提升效率與正確率,對報名者和工作人員都有很大益處。

(2)積極參與學院課程,使未入道者增加修學動力。

(3)積極參與各式活動,您的出席與參與,就是給學會最大的肯定,也是新進人員的推力。


3. 對所有眾生的的一切身語意業,尤其整體佛教、德無比玖浯嘎檔派與本學會的各式行法,不但自己正面思維,也以正向來引導他人,散播正能量、正知、正見,不要散播仇恨、抱怨、恐懼。

亦如若要佛教興,唯有僧讚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