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檔法脈與傳承

本會「社團法人中華布杜瓦佛學會」與「社團法人中華嘎檔典籍派佛學會」之由來:

壹、係屬佛教宗派之一嘎檔派

「社團法人中華布杜瓦佛學會」與「社團法人中華嘎檔典籍派佛學會」係屬藏傳佛教之嘎檔派(kadhampa)(亦譯為噶當派),嘎檔派是佛教的教派之一,「教派」一詞可同義理解為「宗派」,因此,如漢傳佛教也分為多類宗派,例如現今較為人知的禪宗、淨土宗等宗派,然而無論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也都是屬於釋迦摩尼佛於印度所創之佛教。

貳、嘎檔派是具備且堅持保存正統佛法之精華的宗派之一:

嘎檔派的創始者為阿帝夏Atisa)(亦譯為阿底峽) 982-1054)尊者,尊者出生於現今孟加拉地區,並且是當時迦爾耶那師利國王的第二子,然而尊者對於王權沒有貪戀,毅然於當時佛教大師足下學習各類正法,並且如法出家、受戒等,成為一位具足正法且能夠善巧度眾的大學者,是當時其國家中國寶級的大師、佛教正法的住持者。

也因此,所謂嘎檔派,「嘎」的意思為「敕」,即佛語,「檔」的意思為「誨」,即教授;涵義亦可釋為:莫說一切甚語,乃至一詞勝者之敕,亦現為教誨。白話的意思即是:一切佛語皆為教授;換言之,佛所教導的內容,都會如實的、圓滿的傳給弟子,另一方面,非佛所教導的內容就不會傳授給大眾;而專修此之教派乃稱為「嘎檔派」。

(若有見到稱為「嘎檔巴」者,亦是相同意思,因為「巴」是藏文音的音譯而來,「巴」的意思即是「派」的意思)

參、阿帝夏尊者之後之布杜瓦大師創立嘎檔派之分支--典籍派

阿帝夏尊者於1042年,受當時西藏國王(菩提光)請法,因此從印度進入西藏弘揚佛法,當時西藏地區的佛教幾乎只有「寧瑪派」,即今日稱之紅派或紅教,但又正值滅法時期,因此佛教衰微,阿帝夏尊者為救時弊,到了西藏後便做了一系列的正法宣揚與導正,這時候所謂嘎檔派的宗風就此在西藏建立,也因此,當時寧瑪派因此被稱為舊教,嘎檔派則被稱為新教,因為該時藏地之佛教僅有這二宗派。

尊者圓寂後,由尊者於藏地之大弟子種敦巴(1004-1064)延續教法;之後又再傳嘎檔三昆仲布杜瓦1027-1105)、舖穹瓦(1031-1109)、堅安瓦,並形成教典典籍派)、道次(書函派)、教授(教誨派)三個分派系統,各有特色且徒眾更較上一代傑出。

其中,布杜瓦大師即為本會開山導師依尊第十七世布杜瓦仁波切的繼承,也因此設立「社團法人中華布杜瓦佛學會」與「社團法人中華嘎檔典籍派佛學會」,即是由「布杜瓦」大師之名與其創立之教派分支「典籍派」而設立。

肆、現今的嘎檔派教法依然完整與興盛:

開創典籍派布杜瓦大師之後,其兩位弟子朗日塘巴1054-1123)、夏拉瓦1070-1141)攝授弟子尤其出眾,因此嘎檔教法持續興盛。爾後,許多教派皆為嘎檔巴法脈的跟隨者,雖然藏傳佛教歷史中陸續成立的其他宗派,但究其個別的教法傳承、老師教授的內容、寺院認可的主要課本等,皆可輕易發現多是建立在嘎檔派教義基礎上,尤其到了宗喀巴大師1357-1419)於1409年創立的格魯派(即俗稱黃派黃教)興起時,甚至將「格魯派」稱「嘎檔派」,可見嘎檔派的影響深遠。

因此,雖然有人說嘎檔派已經不存在,然而在,嘎檔派雖然確實是有興有衰,甚至目前似乎找不到專以此派為弘揚的寺院,然而縱使如此也無法抹滅嘎檔派的教授內容與宗風至今依然流傳於幾乎整個藏傳佛教的任何一位徒眾身上的事實。

何況,於西元200811第二十五世大乘法王蓮花戲遊金剛(1964-(按我看法王略傳)台灣正式重建嘎檔派,並且至今多年致力於將嘎檔派的傳承內容(如心法、顯密經續、口訣、宗風等)弘揚於台灣,尤其親自漢譯數百本經論,並且已經登記出版成為《慧源全集》與《嘎檔文集》(皆有申請ISBN),因此漢人學習嘎檔派已經再需要透過翻譯人員;而且,專一勤修嘎檔派內容之道場與僧俗徒眾,除了於台灣地區紮根以外,亦已拓展至尼泊爾、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紐西蘭、加拿大、美國等,本會開山導師依尊第十七世布杜瓦仁波切即是出生於台灣雲林;並且,已經於世界各國成立的合法法人單位也有許多,例如本會之「社團法人中華布杜瓦佛學會」與「社團法人中華嘎檔典籍派佛學會」即是,另外亦有「財團法人嘎檔巴佛教基金會」的設立

總之,至今弘揚、傳承嘎檔派相關的人、事、物皆持續拓展中。

伍、簡介嘎檔派主要經論(嘎檔六論)與修行方法:

嘎檔派的教法主要有「嘎檔六論」,可分三類說:

1. 持定之論:

無阻(無著)聖者所著之《菩薩地論》(簡稱:淨地)另譯為《瑜伽師地論·菩薩地》)

至尊慈氏所說之《經部飾論》(簡稱:經部飾)(俗稱《大乘經莊嚴)

2. 信仰之論:

馬音(馬鳴)菩薩所著之釋迦摩尼醒盛之三十四生之連串傳記(簡稱:生鬘)(俗稱《本生論》)

法救除敵者收集釋迦摩尼醒盛所說之散文而成《特詮之集經》(簡稱:集)(俗稱《法句經》)

3. 行之論:

靜天(寂天)勝子(菩薩)所著《集菩薩學論》(簡稱:集學)

靜天(寂天)勝子(菩薩)所著《入菩薩行論》(簡稱:入行)

 

以上,尤其注重引導學生致力於並重,尤其修心之學處,而發菩提心、行大乘行,依著釋迦牟尼佛教導以聞思修、戒定慧的方式修學,是解行並重、三寶具足、世出世間圓滿、四眾(出家男女、在家男女)和合(融洽而共同守持戒律)的樸質宗風。


因此,本會對於安置道場使四眾有安住之處所能修學善法施設學院課程使佛法尤其嘎檔教法完整傳承於後代、維持佛教清淨無混雜於外道的教授內容、進行所有人與動物之相關慈善事業世出世間圓滿之事業等,皆是自釋迦摩尼佛至阿帝夏尊者乃至布杜瓦大師一脈的風格。

陸、嘎檔派具有正確辦法能讓修行者成就佛位:

一、護佑眾生的嘎檔四本尊:

嘎檔四本尊(佛),是嘎檔派修行人不可或缺的行修法門,四位本尊即:佛教教主釋迦佛尼佛、大慈大悲觀世音(四手眼目觀)、事業成就之至尊綠度母、能勝一切障礙之不動明王(不搖怒士王)。尤其至尊綠度母因為與創教祖師阿帝夏尊者有特別緣分,因此尊者的傳記中有紀載:只要是嘎檔派的行者,就是至尊綠度母守護的對象。因此嘎檔派又被有些人稱為綠教,即綠度母守護的教派的意思。另一方面,由於綠度母是大慈大悲觀音的眼淚的化身,因此如果有人覺得不認識綠度母而覺得嘎檔派離他很遠,也可以善巧的理解為修習"觀音法門"的派,這樣就突然覺得很熟悉了。

二、堅持依循道次第與清淨戒律而修學成佛之道:

阿帝夏尊者所撰之「道次第」之教導,清楚闡明可以三種士夫的發心來修,並且應「由顯入密」的修行過程,不可踰越!尤其當中再再清楚宣說應守持之各類清淨戒律必須嚴格持守,否則只會走入魔道而非成就善道。

其中,」的內容以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慧此「三主要道」為必須證悟的主題」的部分則是從身清淨、受報清淨、處清淨、行業清淨此「四淨處」的方面來修煉出以菩提心而盡一切過失、得一切圓滿的功夫;以此獲得福、慧圓滿的果報,因此獲得成就最高的修行境界佛果位。

此道次第的代表著作即《菩提道之燈論》(他人譯為《菩提道炬論》),並且由於之後的黃教開創祖師--宗喀巴大師對此論有廣講、發揚而撰寫完成《菩提道次第廣論》,因此現今我們嘎檔派學院課程亦採用此論作為課本,因為其內容是繼承阿帝夏尊者。

三、顯密圓融的各種行法:

各種常見或少見之施食、煙供、水供、燒施(他人譯為火供)等,作用為息(災)、增(福慧)、懷(攝受)、誅(除障礙)行法,其儀軌與教導皆是豐富且完整


至於(密)續,是四續部(事、行、猷釓、無上猷釓)兼具備略略來說,例如廿一度母法門、嘎檔千尊天之隨許(他譯為小灌頂)中,含有廿八種釋迦牟尼佛之法門傳承、五種藥師佛之法門傳承、六種無量壽佛之法門傳承、白度母、頂髻全勝母、無死金剛天女、白色壽天勝樂、持壽大尊者等。

屬於護法類的六臂瑪哈嘎拉(大黑天)、吉祥天母(具德天女)、黃持聵(黃財神)、白持聵(白財神)、具誓法王(炎魔法王)、金甲衣等

無上密續《具德集密》(密集金剛)、《具德輪勝樂》(勝樂金剛)、《具德金剛令怖尊佛》(大威德金剛)、《十三尊具德金剛令怖尊佛》、《具德時輪》(時輪金剛)等本尊之修持,尤其至極珍貴之《嘎檔十六圓點》(嘎檔十六滴)之法,上述之法皆具完整且純淨之授權(他譯為灌頂)儀軌。

小結:

現今嘎檔派之傳承依然清淨、不混雜、顯密圓融,意思是這些法門的傳承皆能溯及釋迦牟尼佛,並且依循道次第而修,也因此,用了正確的方法,因果不虛,使修行者快速獲得共與不共之成就,尤其是能達到成佛果位。並且幸運的是,上述之法皆具有「繁體漢譯」之儀軌與教導,真是眾生的福氣。